加载中......
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下载好向圈APP, 登陆后即可进入消息页面查看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不知道多久开始我们不再谈论信仰了,这个流行了上千年的时髦词汇,突然在21世纪消失了。在上个世纪,你还能在各种通俗小说,哲学著作,杂文,散文中随处可见对这个话题的争执。而现在,这两个字好像离我们太远,当我们讨论它的人时候,彷佛在讨论某些几光年以外的东西。

但人不能只靠茶米油盐活着的,特别是在这个网络侵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潮的信息把我们淹没,手机几乎代替了感官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是愈发严重的信仰焦虑。

我们父辈的信仰多来自于原生家庭质朴的教育和传承,父母用老一辈的经验和亲身的经历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一种缓慢却坚定方式。但这种家庭传承的纽带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显得脆弱不堪。对于90后来说,父母所有的教导和经验都被放到整个世界的维度去考察,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羸弱迂腐的部分。获得广阔视野的同时,我们对该相信什么产生前所未有的怀疑,当你的父母对你说不行时,你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找到一千对父母,说这是可以的。这种类似知识诅咒带来的冲突常常不被重视,父母一如既往的想当孩子的“裁判”和“上帝”,殊不知在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的时候,他们的权威就已经被网络取代了。而和父母长大经历的迥异,又让这种断代感更加强烈。L在加拿大五年多,他说他觉得在国外你永远无法真的进入核心圈,而他的父亲不明白,“这只是人生路上的小困难,你应该再坚持一下。”这是每次他抱怨的时候,父亲的回答。这种事情不停在我周围上演,高考,出国,艺考,创业……90后丰富的人生选择让他们更早的经历和原生家庭的疏离。他们总是说我们是幸运的,有选择和自由,但是自由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我们成了绝无仅有的,孤独的一代。

而这种孤独也在同辈之间蔓延,在广阔无垠信息时代长大的我们,有着五花八门的三观,光怪陆离的性格,稀奇古怪的爱好,90后似乎永远在寻找相互理解和身份认同。一方面是个性的进一步解放,对更高精神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有效的指引,支持和理解的缺失。在这个“缺仰时代”,90后显得格外的焦虑和迷茫。

你可以说这是人性使然,个体的孤独是无法消除的。但我看到的是互联网和粗暴的实用主义的盛行赋予这种孤独特别的面貌。我们比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容易和他人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比任何时代都更脆弱。更低的沟通门槛,没有带来更高的沟通质量,而更快的生活节奏,逼迫我们不停的寻找什么是有用的,而不再思考什么是有意义的。于是,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交谈越来越多,交流越来越少。可以同乐,却无法共鸣,可以排解寂寞,却难以相互理解。而无数社交软件和快餐文化的狂欢,与其说是解决需求,不如说是给这个孤独的时代一个树洞,逃避真正的问题——我们需要信仰,比任何时候更需要。

我们需要信仰去找到被网络分割的真实世界,需要信仰去对抗孤独,我们需要知道该相信什么,在嘈杂的互联网时代,去甄别,去选择。我一直觉得90后是特别的一代,我们经历了小灵动到智能机,经历了2G到5G,经历了实体店到淘宝,我们一直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将是新的变革的推动者。我想我们终能找到一种方式和家庭,社会以及整个时代和解,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后记:

我从小就不信神佛,对宗教不感兴趣,但一直很羡慕能找到宗教信仰的小伙伴,能够没有疑虑的选择一种生活。对于我来说,虚无主义一直是我三观的底色,好在,在我迷茫的时候,骨子里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天性,总能把我从泥沼中拉出来。我一直觉得,社会对90后精神生活,心理问题的关注是较少的。我们总是被冠以蜜罐里长大的一代,而我们面对的困境和压力却很少被提及。而我了解感受到的90后所面对的问题却是特殊而复杂的。希望步入社会的90后,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能被温柔相待。
广告圈
8456 查看 0 0 反对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立即注册

还没人评论此主题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