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上映的
《长津湖之水门桥》 在近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一部作品。故事延续了上一部《长津湖》电影的情节,
向观众们讲述了美军在下碣隅里受挫后,向38线以南撤退,中途于水门桥一带遭遇我军阻击的故事。 在双方围绕水门桥一线展开激烈战斗的过程中,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水门桥”桥下,有四根粗壮的管道。电影也不止一次出现志愿军沿着管道,向美军水泵房冲锋的镜头。
那么
,水门桥下的这“四根管道”,究竟有什么作用? 它对于长津湖一战,乃至抗美援朝战役,有着什么重要的意义呢?今天,本期节目就为您讲述《长津湖之水门桥》背后的这一细节,以及这四根管道背后的故事。
(长津湖之水门桥)
或许,细心的观众朋友在看到水门桥下的四根管道时,不禁会产生疑惑:
既然这里被称作是“桥”,为什么桥底下还会铺上四根看起来和桥格格不入的管道呢 ?实际上,这里有两个历史真相能回答观众们心中的疑问:
其一,水门桥并不止是一座桥,也是一座大坝;其二,水门桥也并不是战役发生地点的真实名字。
为什么说水门桥并不止是一座“桥”,也是一座“坝”呢? 从地图上来看,我们会发现水门桥位于长津湖湖水的下游——或者更严谨地说,是位于长津江的下游。之所以要说水门桥是位于长津江的下游,是因为
长津湖本身是一个由人工开凿,引水至长津江的人工湖泊。
长津江发源于有“朝鲜半岛屋脊”之称的盖马高原,全长约261千米,而它所处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则有1000——2000米。崎岖的地形,和较大的海拔高度差,让这里的水能非常丰富。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在长津江以南的古土里一带,修筑了
一座跨度为8.8米,高55米,横架在两山之间的大坝,这座大坝的顶端也可供两山之间的人来通行,因此也可被称之为“桥” ,而这座桥就是电影中“水门桥”的原型。正是
因为这一座亦桥亦坝的建筑,将自北向南流的长津江拦腰截断,才有了后来位于该建筑北部,因流水淤积而形成的人工湖泊:长津湖。
在了解过“水门桥”的另一重身份以后,我们就不难明白水门桥下四根管道的作用了:
这四根管道,实际上就是用来疏导长津江上下游的通水管道,从而控制“水门桥”这处水坝的发电量以及人工湖“长津湖”的库容量。 要知道,长津湖的湖泊面积就有54.2平方公里,相当于750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如果按照长津湖的平均水深3米来算的话,那么一个长津湖大约可容纳的水就超过1.6亿立方米。如果没有这四根管道来疏导长津江江水,那么泛滥的江水必将会对延岸朝鲜百姓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从疏导江水这个角度来看,
“水门桥”作为“水坝”的工程意义,实际上要远大于它作为“桥”的工程意义。 而至于为什么在《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电影中,
这四根管道似乎并没有流水,是因为位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且发源于盖马高原的长津江本身在一年中就有结冰期。 而长津湖之战中的水门桥一役,是发生在1950年的12月,正是长津江的结冰期。因此,管道里没有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水门桥”是“桥”也是“坝”的建筑身份定位,则牵扯到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实际上“水门桥”并不是此处战役发生地点的真实名字。也就是说,“水门桥”这里原本并不叫做“水门桥”。
根据志愿军的地图标记,第20军的《阵中日记》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的记载,我们发现志愿军将此处战略要地分别称之为“发电所”、“门岘与堡后庄洞桥”和“公路桥梁”。 而在美军的作战地图中,我们发现美军仅将此处战略要地称之为“桥”或“车撤桥”。
也就是说,“水门桥”并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对此处战略要地的官方称谓。
那既然“水门桥”均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给予此处战略要地的官方称谓,那“水门桥”这个词究竟又是怎么凭空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将此处战略要地称为“水门桥”的,是日本人。为什么日本会将此处战略要地称之为水门桥呢?其一,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水门桥”下有四个排水管道,
美军将这种排水管道称之为“水阀(penstock)”或“阀门”。而日本在将这种称谓从英文翻译过日文后,就简写为“水门” ;其二,
在日本国内,会将从水坝上经过的桥特别称之为“水门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从某种程度上是借鉴了日本对此处战略要地的地名称谓。
从地名称谓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开展激烈战斗的“水门桥”,似乎和日本确实有些历史渊源。但是,日本和“水门桥”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水门桥”一地的地名——因为,“水门桥”这座水坝桥本身,也是由日本人修筑的。我们都知道,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朝落败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使得日本拥有了对朝鲜的控制权。1910年,
日本又强迫朝鲜签署《日韩合并条约》,建立起了对朝鲜半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疯狂攫取朝鲜半岛的财富。而朝鲜半岛上的水力财富,就被日本人所看重。
因此,在1926年,日本就先于战江一带开展水电站建设,历时6年建成战江水电站,并将战江拦腰截断,由此形成了一座人工湖:“赴战湖”。而日本人从湛江的水力发电工程那里尝到甜头后,便在1933年投资2千万日元,开展更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这就是后来长津江一带的发电站。
历时五年后,长津江发电站正式落地,而将长津江拦腰截断的大坝,就是后来的“水门桥”,而长津江被拦腰截断后形成的人工湖泊,也就是后来的“长津湖”。
日本在朝鲜半岛大肆修筑水力工程的过程,
实际上也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朝两国开展步步侵略,对两国人民进行殖民压迫的过程。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日本一直视朝鲜为进驻中国东北的后方大本营,因此便加紧了对朝鲜半岛的水力工程建设。前面所提到的“战江水力发电站”,
恰好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两年后建成的。而“长津江水力发电站”,则恰好是在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后的第二年建成。 这两座发电站,均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了日本侵略中国,压迫朝鲜人民的“帮凶”,虽然从今天的水力工程建设来看,战江、长津江水力发电站的发电规模中规中矩,但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这两座水力发电站的发电量,足以为驻足在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的日本提供开动战争机器的燃料。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军才会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大规模战役中剑指长津湖,并在美军从长津湖一线南撤之际,前后三次突袭水门桥——抛去阻断美军陆战一师南撤归路,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的战术意义,
三次突袭水门桥还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那就是防止美、韩联军长期盘踞此地,借助长津江水电站一带的工业产能,以战养战。 这是新中国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就吸取到的深刻教训。因此,
在抗美援朝之初,保卫了长津湖,突袭了水门桥,实际上就是保卫了朝鲜,保卫了朝鲜背后祖国东北三省的安全。
(《长津湖之水门桥》剧照)
虽然人民志愿军曾连续三次英勇破袭水门桥,给美军造成重大伤亡。但也因种种历史原因,让此次战役有一定的遗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次破袭水门桥,
美军陆战一师面临围歼之际,美国空军部队在水门桥以北的古土里投掷下供美军撤退使用的MZ型车撤桥组件。 这种撤桥组件由美国工兵配备,主要用于在战场搭建临时桥梁,供美军的步兵部队、装甲部队在无桥梁或桥梁被炸毁的情况下紧急撤离。
这种MZ型车撤桥组件恰巧有车的两个车轮之间那么宽,因此美军在配备上这种MZ型车撤桥组件后,便能迅速脱离战场——很多朋友可能认为,美军陆战一师能够在水门桥被三次炸毁的情况下,仍能跳出包围圈,或许是一种巧合。
但是,在水门桥一役中用于撤退的MZ型车撤桥组件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战场上,就已被美军投入使用。 这不仅体现了美军在当时丰富的作战经验,也体现了美国当时的工业实力。
水门桥一战,无论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对美军而言,都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战斗。
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来说,这场战役是历经艰辛才取得的辉煌胜利,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南,保障了北朝鲜的安全。 但同时,美军在此战役期间所展现的战场火力、工业实力,也令志愿军惊叹,而这也成为了后来促成新中国迈向国防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而美军也在水门桥一战中,真正领略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实力,
这让美军在抗美援朝随后的战斗中不敢再轻视这一支小米加步枪的力量,更在自此以后对这支以人民命名军队背后的红色大国心怀敬意。
(《长津湖之水门桥》剧照)
时至今日,水门桥一役已过去了72个年头。曾在这里流血、牺牲战士的姓名,或许无人知晓,但是他们的功绩却永世长存。
长津湖上的水门桥,不管被冠以什么样的命名,它都已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不可动摇的一座丰碑,是曾经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筑成保家卫国的大坝与钢铁长城。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抗美援朝戰爭史 第二卷,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出版社, 2000,《长津水库战役》(The Chosin Reservoir Campaign),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部作战处(G3)出版张铚秀,《军旅生涯》(张铚秀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Alexander, Bevin R., Korea: The First War We Lost, New York,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