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下载好向圈APP, 登陆后即可进入消息页面查看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见江郎山第一眼,无不称赞它的"奇",如再多看它几眼,更能深深地体会诗人白居易缘何心生"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往来醉烟霞"的愿望。

位于浙江省江山市江郎乡境内的江郎山,以雄伟奇特的"三爿石"著称于世。

江郎山一名的得来就和这"三爿石"的形成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江郎山所在的地方本是一片海。东海龙王的女儿须女,常常背着父王在岸边游嬉。岸边有不少村寨,其中一户姓江的人家靠打渔为生。家里的三兄弟跟随父亲整日出海,慢慢地也就和须女熟络起来。

江郎山的"三爿石",怎一个"奇"字了得-1.jpg







江郎山为国家级5A级景区

日子一久,须女发现自己爱上了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名叫三郎。得知这件事的龙王,极力反对须女与三郎来往。须女违抗父命,继续留在人间与三郎偷偷地在一起。

龙王知道了以后大发雷霆,施法将海水掀起,进而淹没了整个村寨。江氏三兄弟为保护村民,甘愿化作三块相连的巨石,形成一座山,挡住了泛滥的海水。多情的须女见状,觉得自己惹下了大祸,深感羞愧,愤然变身为一条江河环绕整个村寨。后人为了纪念江氏三兄弟,把他们化身的山称为"江郎山",三块巨石得名"江郎三爿石"。

有人不禁疑惑,"三爿石"叫作"三郎石"岂不是更贴切,这"爿"又当怎解?

爿,读音为pán,就"三爿石"而言,在此作量词使用,意思是一个整体被分成了若干部分。

所以,江郎山的三石之所以得名"三爿石",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一块巨大的石头,被分成了三部分。

江郎山的"三爿石",怎一个"奇"字了得-2.jpg







江郎山以"三爿石"著称于世

有人说它形似石笋天柱,有人说它像一块巨石被刀砍斧劈成了三块。见过"三爿石"的人都说,后一比喻更加形象,尤其是在很远的地方望向三爿石,更觉得它就像一块被劈成了三片的木柴或石头。想必为它命名的古人与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才有了"三爿"之意。

远望江郎山,只见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气势非凡,三爿石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实际上是经过上亿年的地质运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属丹霞地貌,有"神州丹霞第一峰"的美誉。

三爿石的形态着实令人称奇,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更显传奇、多情。

江郎山的"三爿石",怎一个"奇"字了得-3.jpg







俯拍到的"三爿石"峰顶

早在唐代,江山人祝其岱就已结庐山下读书、讲学,望峰兴叹:"三峰屹立插云天,笔笔书空年复年。待我养成翎翮健,奋身直上翠微巅。"诗人表达了自己要努力学习,将来一飞冲天,出人头地的愿望。"郎峰好处端何似,笋剥三竿紫水精。"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眼中,三爿石像三竿生机洋溢的春笋。而人到晚年的陆游眼见此峰,不由叹道:"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把江郎山奉为"奇峰之最"。

"移来渤海三山石,界断银河一字天。"出自宋代诗人柴元彪的《游江郎山》。他难以相信山头上会生出那样的石帆,便视其为神仙从海上移来的奇石。

辛弃疾是在赴京面圣的路上见到江郎山的。那时他已被流放江西多年,一腔壮志未酬,前途未卜,面对江郎山, 看到三峰,叹其有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的气势。他的心境随之开阔,不禁写下"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的句子自勉。

江郎山的"三爿石",怎一个"奇"字了得-4.jpg







三爿石一侧的霞客亭

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五月,33岁的徐霞客在去福建游览九鲤湖的途中第一次见到江郎山。他在游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问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已复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

此后,徐霞客多次来到这里,有时只是路过,虽没有登临,对他而言也算是故地重游了。他在游记中称"与江郎为面,如故人再晤。"如果山也有情,面对一代游圣投来的青睐目光,会报以怎样的姿态呢?

在三爿石的一侧,有座霞客亭,据说从这里看景,角度最佳,徐霞客当年便是在那里观赏三爿石。三爿石的另一侧也有一亭,名曰烟霞亭,到了那里才知道,早已有人把江郎山视为可以相交的朋友了,他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偷闲来看江郎山。饱览了西湖风光的他,对此山亦喜爱有加,留下了"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往来醉烟霞"的诗句。君指的是传说中化身为三爿石的三郎,虽然只去过一次江郎山,白居易却恨不得腋下生翅,常来这里与君一道餐霞饮露,可见江郎山的魅力之非凡。

怪不得现代作家郁达夫赞美朗峰(江郎山)是天下最多情的山峰。
国内旅游圈
28518 查看 2 0 反对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立即注册

  • 雨夜琉琏

    2021-1-7 12:37:14 使用道具

    来自: 北京来自: 北京来自: 北京来自: 北京
    史学、地理、人文知识相融合推崇二朗山景点,娓娓道来、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 要来哦死

    2021-1-8 10:00:14 使用道具

    来自: 北京来自: 北京来自: 北京来自: 北京
    [赞][赞][赞]